項目概述 《鍋兒挑》以20世紀中期老北京的江湖藝人為主要角色,以他們在新舊時代交替之際的生存狀態為經,以各曲種經典唱段的原生態展示為緯,表現北京曲劇的誕生過程,宣揚老藝人唯真唯善的藝術觀和處世態度,進而喚起當下觀眾對北京這座文化古都的珍愛。 獻給昨天的北京人,盡管他們早已被移民到五環外; 獻給今天的北京人,那些意氣風發的創業者和固守傳統的釘子戶; 獻給明天的北京人,即使你是黃頭發、藍眼睛,也必須熱愛這座城市! 主創人員
編 劇:劉敏庚 導 演:張紹榮 藝術顧問:趙俊良、孫硯琴、許吉星、劉淑珍、王淑琴、孫冀 舞美設計:岑寶山 燈光設計:劉 賀 燈光顧問:李 聰 服裝設計:景春春 造型設計:董金環 資料統籌:顧伯岳 演 員:孫寧、秦鳴、洪宗義、張雨時、盛國生、郭曾蕊、宿曉默、張 馳、劉海青(三弦)、周春元(四胡、二胡)、尹寶衡(揚琴、二胡)、張紹榮、顧伯岳、秦瑋莉、李永德 劇情簡介 解放前夕的北京,曲藝迷“大學究”娶親為重病的父親沖喜,“同慶茶社”的藝人們為使老爺子高興義務來走堂會,一番忙活下來,老爺子的病果然好了。堂會散后回家路上遭遇劫匪,琴弦樂器等吃飯的家伙都被搶了去。大伙兒不能演出,一籌莫展,尋思著改行。 北京解放了,政府成立了“文藝處”,藝人們有了自己的組織,大家懷著對新社會的感激,創作了不少新活,“同慶茶社”日漸紅火。而在大家努力把曲藝向戲劇過渡的過程中,又產生了新的分歧。最終在時代的召喚下,一個代表北京的全新的劇種“北京曲劇”由此誕生了。
項目特色
1 “鍋兒挑”劇名的由來 原義:北京方言,吃面條不過水; 引申義:保持事物本身狀態,不修飾、不摻假; 比喻義:對藝、對人真誠樸實,坦蕩豁達的處世態度。 2 曲藝瀕危曲目標本庫 本劇通過老一代曲藝藝人的人生經歷,反映了北京唯一的地方戲“北京曲劇”的誕生背景和過程。北京曲劇音樂融合了各曲藝曲種的精華,曲劇演員都有著深厚的曲藝功底。隨著北京都市化、國際化的加劇,很多曲藝表演形式瀕臨失傳,而這些曲種的精華曲目卻在曲劇中僥幸得以保留。 《鍋兒挑》既不是曲劇、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話劇,而是一臺新奇獨特的京味兒風俗劇,觀賞效果不亞于西方大制作的音樂劇。劇中涉及的曲種:拉洋片、蓮花落、鐵片大鼓、梅花大鼓、北京琴書、雙簧、拆唱八角鼓……
3 人物故事——幕后比臺上更精彩 本劇主要角色由北京市曲劇團的功勛演員擔任,“演員”-“角色”-“人物原型”這三者之間存在著微妙的相互滲透的關系。劇情也由“幕后故事”與“舞臺展示”明暗兩條線索貫穿始終,演員引領觀眾在這幾個層面之間自如地穿梭,給人一種神奇的觀演體驗。 主創人員介紹 導演/主演:張紹榮 北京曲劇藝術中心國家一級演員。1978年畢業于北京市戲曲(藝術)學校曲劇表演班。1993年畢業于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1996年與顧威聯合執導北京曲劇《煙壺》,獲文化部第六屆文華導演獎; 1998年主演北京曲劇《龍須溝》獲文化部第八屆文華表演獎;2000年主演北京曲劇《茶館》獲得第十五屆中國戲劇梅花獎。2003年與顧威聯合執導北京曲劇《正紅旗下》,曾榮獲文化部主辦的全國地方劇評比展演二等獎、第五屆北京市文學藝獎、2006-2007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精品劇目提名獎、第四屆少數民族文藝會演最佳導演獎。張紹榮自1978年投身北京曲劇,以孜孜以求、不倦不悔的藝術精神,為北京曲劇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是一位熱愛藝術,為人平和,有事業追求的曲劇工作者。 主演:孫寧 北京曲劇藝術中心國家一級演員。1978年畢業于北京市戲曲(藝術)學校曲劇表演班。曾主演北京曲劇《煙壺》、《龍須溝》、《茶館》、《正紅旗下》、《北京人》等。此外孫寧還涉獵影視,曾演出了電影《錢學森》及《走向共和》、《貞觀之治》、《一簾幽夢》、《德齡公主》、《還看今朝》、《沉香》、《精武陳真》、《甄嬛傳》等電視劇,由他主演的話劇《老舍五則》也取得了很大反響。1996年獲文化部第六屆文化表演獎。孫寧表演質樸生動,演唱韻味醇厚,對于藝術有著執著的追求,在不斷的藝術實踐中,使自己成長為北京曲劇事業的領軍人物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