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哭之笑之》
一、內容簡介 本劇以插敘的形式塑造八大山人這位為中華民族留下寶貴文化遺產的藝術大師,將其傳奇的生平經歷和卓越的藝術成就這兩條線索交織起來,全方位地向世人展現人物豐富的內心情感和深邃的思想內涵。
明朝滅亡,清兵對明皇朝遺老遺少趕盡殺絕。朱耷時年不滿二十歲,在逃難中喪父,后又與家人失散,幸而伶人綠娘陪伴他四處躲藏。清兵的追殺使朱耷幾近窮途末路,紅顏知己是他生命中僅存的希冀之光。清兵“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的通緝令成為壓垮朱耷的最后一棵稻草,在極度悲憤絕望之中決定拋下綠娘,隱姓埋名遁跡空門,潛居山野,苦命鴛鴦就此分別。在介岡燈社,弘敏主持為朱耷剃度并賜法名傳綮,并鼓勵他修行佛法,學會苦中作樂,多靜坐以收心,寡酒色以養心,誦古訓以警心,悟至理以明心,雖然不能改變周圍的世界,但是能夠改變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來面對這一切。就這樣,朱耷專心禮佛,閑時畫畫臨摹名家畫作,創作更具禪意。經過數年,朱耷在佛學和繪畫上都大有長進,在師傅的授意下創作了寺中最大一幅壁畫,獲得了香客關注。他雖然身居山中,但是多年來贈送上香禮佛之人的畫作已在俗世流傳,造成很大反響。年輕的裘璉帶著收集的畫作尋找作者,結識了畫僧朱耷,欲請他下山作客、會晤自己做官的岳父。朱耷本無意糾纏,卻認出裘璉收購的一幅畫作正是當年贈予綠娘的《荷花水鳥圖》,情牽故人,他決定下山一探究竟。在裘璉岳父的臨川縣衙,朱耷拒絕為清朝官員作畫,一心想找到魂牽夢縈的綠娘。裘璉尋不到綠娘,獻出同樣貌美的伶人丹娘為朱耷撫琴唱曲,朱耷在理智上不接受這樣的“替代品”,卻禁不住相思之情,一醉方休。在一個小酒館里,朱耷醉酒,一定要聽人唱昆曲,而店中只有一位洗碗的丑娘會唱昆曲,店小二將她喊出來獻唱,朱耷驚訝地發現眼前這位衰老憔悴的丑娘正是他朝思暮想的綠娘。然而,綠娘拒絕與朱耷相認,從此銷聲匿跡。朱耷生命中唯一的希冀之光也幻滅了,這個又瘋又傻、孤苦無依的老人沒有獲得原諒。
六十歲時開始,朱耷用“八大山人”署名題詩作畫,他在署款時,常把"八大山人"四字連綴起來,仿佛“哭之笑之”,以寄托他哭笑皆非的痛苦心情。朱耷晚年在南昌城郊潮王洲上搭蓋了一所草房,題名為“寤歌草”,他就是在這所草屋中度過了孤寂貧困的晚年,直至去世。 在本劇中,梁上君子成為了穿針引線的重要功能性人物,他原本意圖盜畫賣錢,卻巧遇窮困潦倒的朱耷本人,成為這位大師的最后一位傾聽者,二人交談中的閃回連貫起八大山人傳奇的一生,交談的內容本身既包含朱耷的情感、思索,又表達了編劇對這個人物頗具當代視角的評價和感慨。
|